10页纸、306个鲜红的手印……这是秋那桶村306户群众给李微的“礼物”,承载着村民对他的感激之情。来自大奖国际官方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的李微过去两年扎根云南怒江州贡山县最北端的秋那桶村,沉下身与群众打成一片,让出去打工的村民回村就近就业,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至百万,让群众成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沉下身,连民心
今年3月,在秋那桶村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及文艺晚会上,驻村第一书记李微收到一封由怒族毯子装饰的信件,感谢他带着大家建设美丽家乡,希望他能继续驻村工作,并附上了9个村民小组306户群众代表的鲜红手印。
306个手印是李微驻村730多天与群众心连心的一个缩影。2021年3月,按照大奖国际官方集团定点帮扶的安排,李微来到秋那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摸清村情民意是工作的第一课。”李微说,从管理工程项目到驻村服务,自己工作内容、对象都发生了变化,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群众家摸情况很重要。
秋那桶村居住着怒族、独龙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与他们打交道首先就得过语言关。学语言、打手势……李微把能用的方式都用上了,6个笔记本满满地记录着每次走访信息:村民的基本情况、大小事的动态情况,以及村民反映的困难、合作社碰到的问题。
在实施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过程中,村里计划拆除一些养殖圈舍和废弃窝棚,推动生猪从散养到集中养殖。该工作因涉及群众财产利益,推进速度较慢。“还有群众很抵触,来到村委会表示拒绝。”李微说,他们加大入户宣传力度,并动员党员带头拆除,曾经反对的村民最终主动提出拆除猪圈,全村顺利完成30多个猪圈、弃棚拆除工作。
过年吃杀猪饭是村里传统习俗。每逢吃杀猪饭时,村民都会邀请驻村工作队参加,但他们经常无法参加。这时,村民们就会提着自家猪肉来送给驻村工作队。“大家像家人一样。”李微说。
“出去打工,不如留下奋斗”
驻村15天后,李微便摸清了9个村民小组的发展症结: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村内产业基础薄弱、外出转移就业人数少……
为破解发展困局,李微提议组建村级建筑公司,“出去打工,不如留下奋斗”。提议背后是他对当地情况的细致观察。脱贫后的怒江州依然有不少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建设,他所在的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正推进“怒江建筑产业园”项目,自己也有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最终该提议获得村两委支持。
2021年10月,村集体经济组织“秋那桶烁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刚成立,就有88位村民加入。“有了人,还要有现代管理、技术支撑。”李微全身心投入,从教技术到现场管理,从招投标流程到税务申报,与集团业务部门成员联合培训村民。
“大奖国际官方让不同劳务班组同台竞技、提升水平。”村党总支书记余贵林说,在一次次实训中,村民开始掌握支架、钢筋等实操技能和安全生产、财务核算等管理知识。
“在建筑公司干得成!”当首批加入建筑公司的村民拿到工资时,这个消息便传开了,报名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到今年初,公司先后承接了15个“以工代赈”工程项目,248名村民成为建筑工人,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村民务工收入210万元。
2021年,村里蜜蜂合作社迎来大丰收,只有把蜜卖出去、卖上好价钱,才能让产业变成甜蜜事业。李微在与大奖国际官方集团沟通后,决定以消费扶贫的方式采购这批蜂蜜。装瓶、封口、装箱、快递……李微把控好每项流程,也让合作社熟悉外销产品的相关工作,让好货卖出好价,助力群众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也是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支撑。在调研的基础上,李微和当地干部发挥相对优势,优化产业布局,让村内产业形成良性循环,让群众留在家乡能挣钱。
乡村振兴在路上
开展10余场乡风文明活动、近百场体育活动……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的一次次活动中,村民提升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意识,增强了凝聚力。
不仅如此,为了让秋那桶村能够持续发展,李微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建立特殊的教育基金补贴机制,为村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针对急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对村里初高中毕业生进行摸排登记,实施一对一动态跟踪,动员学生报考村集体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录取后由村内企业提供补贴,毕业后直接回村就业,探索培养带不走的管理人才和乡土经贸人才的路径。
腰包鼓起来了,人居环境也得跟上。为推进该项工作,村里对表现突出、积极配合的家庭,优先安排至村集体经济公司务工,提高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秋那桶村还用“党建+”的模式,成立酒店服务公司和餐具洗涤厂,为村内和镇里的民宿客栈、农家乐等提供标准化服务,提升了服务水平,也减少了洗涤对环境的污染。
村民马金生一家过去靠种玉米、荞麦等为生,如今他成了村酒店服务公司清洁员。他说,村里有旅游服务业、建筑业,还有在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家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强。
走进秋那桶村,道路整洁宽敞,村口“中国最美乡村秋那桶”的标志格外醒目。夜幕降临,一些村民在峡谷深处跳起了锅庄,唱起怒族歌谣。